鞋服品牌商吐露心聲:希望能不二選一不站隊
電商頭部平臺帶來的巨大流量,讓包括服裝等在內的眾多行業品牌商一直對電商平臺有極大依賴。但如今電商平臺也開始絞盡腦汁增強品牌商對平臺的黏性。今年6月爆出的電商平臺“二選一”的競爭模式就給商家帶來了不小的壓力。
“從我們角度講最好這樣做,能夠不二選一,能夠不去站隊。而且我們也不希望,我們跟誰的隊都不想站。”某服裝品牌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稱。他感慨稱,“二選一的對這個行業是一種毀滅的狀態。”該品牌商認為,第一,品牌方就變成了一個,沒有自主地一種權利,第二個我認為對行業的狀態也不好。
但面對阿里巨大的流量壓力裹挾,品牌商們卻被迫要在其中做出選擇。
上述服裝品牌商對記者表示,電商之間的競爭對于商家的壓力是非常明確的。2015年的時候,如果選擇在其他平臺賣商品,另一家平臺盡管不會做下架干預,但是會在其他方面做文章,比如將商品所在會場位置下調,或者會場里面沒有你商品的展示。
“我們在2015年被下掉很多次,這樣就只能依靠消費者對商品日常的搜索。”他說。而電商平臺上越來越大的營業數字讓商家不敢輕舉妄動。上述服裝品牌商稱其在某電商平臺“從2014年做到了7000萬,今年的流水應該可以做到7.5億元。”。
他認為“在這個電商爭奪中最受傷的要算中小品牌商,小品牌上屬于不尷不尬的位置,能貢獻給電商平臺的利潤比較小,所以讓平臺拿出投入能支持的力度也有限的。”對于受到“二選一”波及的服裝品牌,該品牌商表示,基本上都是3到5個億的體量、7到8個億的體量。
“這個體量其實挺尷尬,正好是高速發展的時候。”他認為,應該是消費者選擇在什么地方接觸品牌,品牌就應該在哪做接觸,而不能人為設置屏障。
該品牌商認為,品牌方應該是一個被服務的對象。他強調稱,“秩序本身就是需要大家來維護的,最終圍繞的就是客戶、品牌方的。”但是,他也對記者坦承,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平臺在減商家的流量。“很難說其是一種壟斷,更多是平臺扶持商家,反過來讓商家只跟自己平臺合作,線下銷售也是如此。”他說。
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、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,一個超級平臺企業如果擁有了絕對的市場優勢地位,還要使用“二選一”的經營策略,直接侵害了供應商的公平交易權和契約精神。“中小商家的弱勢地位應當引起立法者、監管者和協會組織的關注。”